Loading... 你在使用應用軟件和網絡平臺時,是否留意過“帳號”和“賬號”的用法?在各軟件平臺上,“帳號”和“賬號”混用的情況普遍存在。 比如,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微信中,在設置界面和微信安全中心可見滿屏的“帳號”。  此外,知乎、今日頭條等常用軟件都寫的是“帳號”。   在其他平臺中也隨處可見“驗證帳號密碼”“解封帳號”等。    更有互聯網平臺在相關表述中同時出現了“帳號”“賬號”。 比如新浪微博客戶端,此前的設置界面中,使用了“賬號管理”和“賬號與安全”,但點擊進入“賬號管理后”,界面又變成了“帳號管理”,下方則出現了“添加帳號”。(目前已更正)   但你知道嗎,正確的寫法是“賬號”。 今日,#豆瓣把帳號改為賬號#以及#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#的話題登上熱搜,引發網友關注。 據長江日報報道,多個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的用戶登錄頁面、用戶協議、等相關表述中使用的是“帳號”,然而 “賬號”才是正確用法。 在話題的評論區,有網友表示“會留意”,有網友稱“第一次知道”,還有的網友對于互聯網錯字泛濫的現象表達了自己的擔憂。  不過,經過該媒體的多次報道,現查詢發現,微博、豆瓣平臺的登錄頁面和相關表述中已把“帳號”改為“賬號”,而百度依舊使用“帳號”一詞,尚未更改。 此前,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曾表示,“帳號”屬于不規范用法,已擬函請中央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局指導相關平臺進行糾正。 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6月發布的《網絡不規范用字用詞現象研究報告》顯示,互聯網平臺出錯較多的錯別字前20名中,排名第一的就是“帳號”。  想必大家也能理解主流軟件和平臺為何都分不清“賬號”和“帳號”了,畢竟這兩個詞已成為互聯網中最容易弄混淆的一對詞。 其實,“賬”和“帳”容易混淆也并非沒有原因。 根據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專家的解釋,由于歷史的緣故,造成了“帳號”、“賬號”并存的局面?!皫ぁ北取百~”出現更早,《說文解字》里就收了“帳”字。 “帳”原本指帷幕,后來發展出“帳簿、名冊”的意思。唐代時,“帳”又有“帳目”的意義和用法。粗略地說,古代“記帳、查帳、放帳、欠帳、還帳”都是用“帳”字。 而“賬”為后造字,較早見于宋代,指賬簿、賬目。 過去通常寫作“帳號”,現在正確的寫法是“賬號”。1964 年國家公布《簡化字總表》,1965 年公布《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》,按這兩個表來說,“賬號”的寫法才是規范的。 此外,第 7 版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也只收錄了“賬號”,而沒有“帳號”一詞。  不過,在“賬號”“帳號”的用法引發爭議后,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,目前微信和華為關于帳號的表述已在加緊處理中。Apple 方面暫未對此置評。 和“賬號/帳號”一樣容易被弄混淆的還有“登錄/登陸”、“定金/訂金”,“的得地”的用法更是“不堪入目”。 在豆瓣平臺,還有一個名叫“的地得警隊”的社群小組,群成員為28856名。主要是對網上的新聞報道、網絡小說、廣告詞、影視劇字幕等進行挑錯,網友加入改組需要完成入組試題,題目就是考查大家關于“的得地”的正確用法。  不得不承認,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,我們確實應該像“的地得警隊”成員一樣帶著較真的精神。讓“栓Q”、“老師,報giao”、“你這個老六”等網絡用語不再出現在未成年學生的試卷中。  實際在去年4月,新聞出版署、廣電總局就曾開展了不規范使用漢字專項整治,要求有關單位嚴格對出版物、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等用字情況進行審核把關,對漢字使用不正確、不規范的問題認真進行整改,對違背漢字書寫規律和審美品位,粗制濫造、拙劣夸張、觀感不佳的字體及時進行清理替換。 同年7月,新浪微博、B站、抖音等多平臺發布公告,呼吁用戶規范使用漢字。 其中,B站倡議用戶要“自覺遵守漢字使用規范,抵制拙劣字體、錯誤字形等不規范漢字表達行為”。微博稱要“對站內利用諧音字、變體字等‘錯別字’發布、傳播不良信息的違規行為開展集中整治”。抖音不提倡直播出現諧音梗。  針對網絡不規范字詞現象,今年多家媒體再“開炮”。 今年3月份,人民網發文《不能讓惡俗的網絡爛梗毒害孩子》,文中指出: 有一種觀點是,存在的就是合理的,無需擔心網絡爛梗對孩子的影響,隨著時間流逝,那些爛梗終會退出網絡的。這一觀點似是而非,網絡爛梗讓人擔憂,是因為它們侵襲了孩子的精神世界,乃至傳遞了不良的價值取向。因此,不能對此輕描淡寫,任其泛濫。 應看到,對待網言網語我們秉承更開放的心態,要反對爛梗,反對烏煙瘴氣的網絡表達。我們歡迎那些充滿機趣、活潑生動的網言網語,但對惡俗爛梗、污穢表達必須堅決說不。  4月份,中國市場監管報公眾號發文《短視頻錯字怪字頻出,該注意了》。  文中表示,錯別字中,有些是常見錯誤,如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等同音字混用;有些是視頻作者故意使用錯別字,亂改成語、用字母代替漢字等;還有為了規避平臺對涉暴、涉黃等關鍵字的禁用,有意使用錯別字作為替代。 而一些短視頻字幕從標題到內容,錯別字頻出,危害青少年,擾亂網絡生態秩序。要知道未成年正處于規范漢語的學習過程中,判斷能力不強,遇到錯別字難以分辨。這些字幕中的錯字、別字,勢必在潛移默化中給他們帶去不良的示范和引導。 對于規范網絡用字,你怎么看? 最后修改: ? 允許規范轉載 打賞 贊賞作者 支付寶微信 贊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用,請隨意贊賞